什么是《经济发展理论》?

2023-09-02 76浏览
摘要:<p>《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发展理论》(TheoryofEconomicDevelopment):西方经济学界第一本用“创新”理论来解释和阐述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专著作者:约瑟夫·熊彼特(JosephAloisSchumpeter,1883年2月8日-1950年 </p><p>《 </p><p>经济 </p><p>发展理论》 </p><p>《经济发展理论》(TheoryofEco </p><p>

《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发展理论》(TheoryofEconomicDevelopment):西方经济学界**本用“创新”理论来解释和阐述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专著作者:约瑟夫·熊彼特(JosephAloisSchumpeter,1883年2月8日-1950年

经济

发展理论》

《经济发展理论》(TheoryofEco

NOM

icDevelopment):西方

经济学

界**本用“创新”理论来解释和阐述

资本

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专著

作者:约瑟夫·熊彼特(JosephAloisSchumpeter,1883年2月8日-1950年1月8日):当代西方**经济学家首次出版:1912年,以德文发表全书名:《经济发展理论——对于

利润

、资本、

信贷

利息

和经济周期的考察》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界**本用“创新”理论来解释和阐述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专著

  《经济发展理论》一书是约瑟夫·熊彼特早期成名之作。熊彼特在这本著作里**提出的“创新理论”,当时曾轰动西方经济学界,并且一直享有盛名。此书*先以德文发表于1912年,修订再版于1926年,越数年又重印了德文第三版。1934年,以德文修订本为依据的英译本,由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被列为(哈佛经济丛书)第46卷。现在的中译本,据此英译本译出。

《经济发展理论》内容提要

历史背景

  熊彼特写这部著作的年代,正是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国民

生产

总值持续增长,资本主义从自由

竞争

阶段

垄断

过渡的时期。该书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概括了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主要经济现象,在描述历史发展过程的同时,作了开创性的深刻论述,将历史叙述和理论

论证

融为一体,体现了熊彼特**的文体风格。他在这本著作里**提出的“创新理论”,当时曾轰动西方经济学界,为其赢得了广泛而持久的声誉。

基本观点

  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以“对于利润、资本、信

、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作为副标题,涉猎

围可谓*其广泛。但是书中*具特色和*引人注目的,还是他所提出的“创新理论”。

书目结构

经济学名著

《不完全竞争经济学》

《财富的分配》

《纯粹政治经济学纲要》

福利

经济学》

《丰裕

社会

《国富论》

《国民经济学原理》

《经济表》

《就业、利息和

货币

通论》

《经济发展理论》

《经济学原理》(马歇尔)

《经济学》(萨缪尔森)

价值

与资本》

《经济成长的阶段》

《经济学》(斯蒂格利茨)

《经济学原理》(曼昆)

《利息与

价格

《人口原理》

《人力资本

投资

《通往奴役之路》

《有闲阶级论》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政治经济学概论》

《资本论》

《资本与利息》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政治经济学新原理》

《政治经济学原理》

《政治经济学理论》

《资本主义与自由》

[编辑]

  全书共分为六章。

  **、第二两章*为重要,从静止状态的“循环流转”到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特别是第二章 ,对经济发展,包括从“

企业家

”的特点和功能、“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创新”的涵义和作用,直到资本主义的产生,熊彼特都作了开创性的精辟的论述,既是理论上的探讨,也是历史发展过程的概述。

  第三、四、五各章则进一步分别阐述了信贷与资本,

企业

家利润,以及资本的利息。我们可以概括地说,“创新理论”就是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的核心。

《经济发展理论》的理论体系及贡献

  在书中,熊彼特**用静态方法分析了“循环流转”,假定在经济生活中存在一种所谓“循环流转”的“均衡”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不存在“企业家”。没有“创新”,没有变动,没有发展,企业总

收入

等于其总

支出

,生产

管理者

所得到的只是“

管理

工资

”,因而不产生利润,也不存在资本和利息。生产过程只是循环往返,周而复始。这实际上是一种简单再生产过程。按照马克思的分析,即使在简单再生产的条件下,资本家照样能获得利润,掠取剩余价值。可是在这里,熊彼特却否认了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情况,以及在这种情况下所存在的剩余价值剥削及其转化形式利润和利息。

  然后,熊彼特从“动态”和“发展”的观点分析了“创新”和资本主义。他在这里通过引进“企业家”和“创新”而导出了资本主义。这些内容就是书中第二章所阐述的“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也是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本体。

  按照熊彼特的观点,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在熊彼特看来,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

职能

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所谓“经济发展”也就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而言的。

  熊彼特所说的“创新”、“新组合”或“经济发展”,包括以下五种情况:(1)引进新

产品

;(2)引用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市场;(4)

控制

原材料

的新

供应

来源;(5)实现企业的新组织。按照熊彼特的看法,“创新”是一个“内在的因素”,“经济发展”也是“来自内部自身创造性的关于经济生活的一种变动”。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成分。

  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它从来不是静止的”。他

用生物学上的

术语

,把那种所谓“不断地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即不断地破坏旧的,不断地创造新的结构”的这种过程,称为“

产业

突变”。并说“这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是关于资本主义的本质性的事实,应特别予以注重。”所以在熊彼特看来,“创新”、“新组合”、“经济发展”,都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离开了这些,就没有资本主义。在这里,熊彼特虽然强调了生产技术革新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引用了“变动”和“发展”的观点,但却抽掉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在熊彼特看来,所谓资本,就是企业家为了实现“新组合”,用以“把生产指往新方向”、“把各项生产要素和资源引向新用途”的一种“杠杆”和“控制手段”。资本不是具体商品的总和,而是可供企业家随时提用的支付手段,是企业家和商品世界之间的“

桥梁

”,其职能在于为企业家进行“创新”而提供必要的条件。但是我们知道,资本是一种生产关系,是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这里,熊彼特却完全歪曲了资本的实质,掩盖了资本家对雇佣

工人

的剥削关系。

  接着,熊彼特又分析了“企业家利润”及“利息”的产生。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只有在实现了“创新”的“发展”情况下,才存在企业家,才产生利润,才有资本和利息。这时,企业总收

入超

过其总支出;这种“余额”或剩余,就是“企业家利润”。在熊彼特看来,这是企业家由于实现了“创新”或生产要素的“新组合”而“应得的合理报酬”。

  关于“利息”的形成,熊彼特提出了三大要点:**,利息实质上来自“剩余价值”或“余额价值”。在正常的经济生活里,除了上述“余额”或“剩余”外,没有别的东西能产生利息。而这种“余额”或“剩余”,如前所述,乃来自“创新”所引起的“经济发展”。因此,在“循环流转”的情况下。也就是在没有“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就不会有利息。第二,“发展”带来的“余额”或“剩余”价值,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家利润;一类是同“发展”本身相联系的结果。显然,利息不能来自后者,因此,利息只有来自也必须来自“企业家利润”。利息便是从这种报酬中支付的,如同对利润的一种“课税”。第三,在一种通行“交换经济”也就是“商品经济”的社会里,利息不是暂时的,而是一种永久现象。值得一提的是,在利息理论上,熊彼特的“创新”和“制度”利息论则与他的老师庞巴维克的“时差”利息论大相异趣。他们师生二人,也曾为这一问题有过多次为经济学界所注目的争论。姑不论两人的论点谁对谁错或两者皆错,这种争辩的精神却颇有可取之处。

  这里,熊彼特所谓的“企业家利润”,实际上只不过是一种“超额利润”。但即使是这种利润,也还是相对剩余价值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企业资本家的一种剥削收入,而不是什么“应得的合理报酬”。利息是从“企业家利润”中支付的,不言而喻也是一种剥削收入。

  在本书*后第六章中,熊彼特运用他的“创新理论”分析了经济周期的形成和特点。熊彼特认为,由于“创新”或生产要素的“新组合”的出现,不是象人们按照“

概率论

的一般原理”所预料的那样连续均匀地分布在时间序列之上,而是时断时续、时高时低的,有时“群聚”(ingroupsorswarms,即“成组”或“成群”),有时稀疏,这样就产生了“

商业

循环”或“经济周期”。同时,在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新”是多种多样、千差万别的,因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就有大小、久暂之分,这就形成了周期的升降起伏波动。

  从附录“经济变动的分析”一文可以看出,熊彼特的“多层次”经济周期理论,是综合了前人的论点、加上自己的见解而融贯形成的。他首次提出在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同时存在着长、中、短“三种周期”的理论。

  **种是经济“长周期”,或称“长波”,又称“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由俄国经济学家尼古拉·D·康德拉季耶夫于1926年**提出,所以以他的名字命名。每一个周期历时50年或略长一点。在这里,熊彼特沿袭了康德拉季耶夫的说法,把近百余年来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过程进一步分为三个“长波”,而且用“创新理论”作为

基础

,以各个时期的主要技术发明和它们的应用,以及生产技术的突出发展,作为各个“长波”的标志。

  “长波”I——从大约1783年到1842年,是所谓“产业革命时期”。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专指**次“产业革命”。

  “长波”II——从1842年到1897年,是所谓“蒸汽和

钢铁

时代”。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提到的蒸汽是与上一时期的技术发明有连贯性的。

  “长波”IlI——从1897年到本世纪20年代末首次提出“长波”理论为止(当时这个“长波”尚未*后结束),是所谓“电气、化学和

汽车

时代”。

  第二种周期就是通常所说的平均大约9年到10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又称“尤格拉周期”,由法国的克莱门·尤格拉于186O年提出。在三种周期中,这一种是提出*早的。

  第三种是平均大约40个月(将近三年半)的所谓“短周期”或“短波”,又称“基钦周期”,由美国的约瑟夫·基钦于1923年提出。

  熊彼特还宣称,上述几种周期并存而且相互交织的情况,正好进一步证明了他的“创新理论”的正确性。因为在他看来,从历史统计资料表现出来的这种周期的变动,特别是“长周期”的变动,同各个周期内的生产技术革新呈现着相当密切的关联。概言之,一个“长波”大约包括有六个“中程周期”,而一个中程周期大约包含有三个“短波”。熊彼特本人也认识到,除了“长波”外,很难就“中程周期”,更不能就“短波”,具体地指出,某一个周期的上升波动是和某一种工业的发展或某一种生产技术的革新有关联的。

  熊彼特的关于经济周期的思想观点和各个周期的具体内容,在1939年出版的他的两大卷《经济周期》一书里,有更加广泛的描绘和详尽的发挥。

  总的说来,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可以说是西方经济学界**本用“创新”理论来解释和阐述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专著。

外部链接